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阿蝦攝影展】 Langasan Theatre Singing in Hehuan Mountain – Light & Color


  今年冉而山劇場(Langasan Theatre)在前進亞維儂前步行上合歡山,在2015/06/05~06這兩天,我們前往大禹嶺山上ㄧ步一腳印地排演!在山上的我們繼續行走!克服高山氧氣的壓力,雙腿綻放的肌耐力,我們來到了3158的高山中!我挑選了十一張照片,與大家分享滴滴答答,風中、太陽中,分秒經過的那些一瞬間...滿滿的祝福,獻給每一位與我相識或尚未相識的朋友們。

展場地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館分部圖書館二樓
展出時間:2015.11.1~12.31

冉而山劇場(Langasan Theatre)
Adaw Palaf Langasan

Amale Gadhu
Anu Anukaliting
WaWa Liu
Sayum Sa Sayum Sa
Zuvonne Yao
張含雅
曾光新
詹依度
黃岡
周邦蓉
朱苡稐
吳顯堂
廖賢慧


網路攝影展
Singing in Hehuan Mountain - Black&Whit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27097468@N04/albums/72157653769360390

Singing in Hehuan Mountain - Colors
https://www.flickr.com/photos/27097468@N04/albums/72157653764797389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蝦想:為什麼我對大陸人在台灣可以用信用卡買房子有很多的擔心

  房價過高,國人普遍買不起自己家鄉附近的房子是眾所皆知的事情。往往社會上習慣用【有競爭力就能購買,沒競爭力的要更努力】的論調來說明這個狀況。
  當然有資金進入台灣對【經濟】來說短期間來說會有幫助,但2014年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提出【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因為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化所引起的】*1,所以我們除了看見眼前的利益以外更需要參考一下國外的案例來想一下開放大陸人來台灣買房的副作用。
以澳洲為例,根據房地產資料供應商Corelogic RP Data資料顯示,今年至4月,光雪梨的房價就大漲14.5%;有越來越多澳洲民眾擔心富有的亞洲人炒高房價,使得澳洲人買不起房子。】*2
這個狀況在大陸客來能夠光明正大來台灣買房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為了要買房子而背上幾乎一輩子不吃不喝都還不完的債務。當然偶而也會有便宜的房子,只是買得起的房子越來越少。光從最便宜的農地都越來越貴,貴到想種田的人買不起也反應出現在的危機。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陳平軒表示,太多北部「好野人」跑去鄉下去搶地,導致年輕農民買不起地、租不到地。租金也因農舍炒作越來越高,地主甚至寧可賣農地蓋豪華農舍,也不願把農地租給年輕人返鄉務農。】*3
光從台北的有錢人到宜蘭買地都造成了這種影響了,對於大陸來台灣買地買房子,我們更不可不小心謹慎。
再者房地產對經濟帶來什麼幫助以及副作用呢?我很認同下面這篇文章的想法與你分享。

房地產對於提升經濟成長力實際上是灌水效果,如果民間和社會的購買力跟不上房地產的漲幅,而房地產價格還在上升,那麼房地產飆漲這個成本,就會吸乾整個社會,排擠民間內需消費,因為所有產業幾乎都需要土地,房價增高會導致企業擴廠成本增加,企業壓縮雇員需求,勞工平均收入減少降低消費,企業銷售量降低,企業利潤降低,企業把錢投向房地產,然後房價升高,惡性循環。】*4

房地產所帶來的好處是只對有投資的人受益,但是所帶來的內需消費的提高卻是危及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所以對於越來越高的房價勢必會對社會中的弱勢造成壓迫甚至是排擠。
總之,希望透過這樣簡單的討論,大家對於台灣的問題能夠有更多的關心與在意。雖然我的論述也不見得多好,但總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能夠見微知著,從小地方思考到更廣泛更長久的發展,我認為會對我們的未來以及台灣下一代找出更好的出路。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科學??偽科學??一點感想~

  摘錄內文【一個人不論是擁核或反核也都是很正常的。然而,當你跟人辯論、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先把所有質疑你的人都說是刁民,然後出現這麼多情緒字眼,就代表僅僅只是停留在最下層次的「吵架」,而不是在傳播理念,連辯論都稱不上】

  對於科學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觀點去看待呢?現在我們常見到以科學與真相為名,指責與其論述不同觀點的人造假或是偽科學。先把兩方所支持的論點放到一旁,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並非去指責誰的是偽科學,而是兩方的論點到底影響了這個社會什麼?


  在網路上我再找關於偽科學的資料時看到一篇Michael Shermer*1在科學人雜誌中寫【什麼是偽科學?】*2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史家戈丁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偽科學戰爭》中補充道:「歷史上從來沒有人自稱偽科學家的。不會有人一早起來對自己說『我要到我的偽實驗室去做一些偽實驗,取得偽事實來證明我的偽假說。』」戈丁還提供了許多詳細的例子說明:「個別的科學家(相對於整體的『科學社群』)只有在感覺自己遭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把某個學說打成『偽科學』。這種威脅不一定來自新觀念本身,也可能是來自那些觀念所代表的科學權威、所能運用的資源,以及其他更廣泛的社會風潮等。如果某人沒有感受到威脅,也就沒有必要對他認定的偽科學給予重擊;反之,他會繼續自己的工作,樂於忽視其他怪誕想法。」】


  在他Ted的演講【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3中提到「在所有科學裡,我們尋求一種平衡介於數據與理論之間」、「有問題的理論是,你的理論可能充滿認知偏見」


  正如我們常常提到某某某並非XXX專業時,其實往往忽略掉XXX專業是否真的能夠解釋所有的論點以及問題呢?例如營養的食物與美味的食物並非必然相等,但並非沒有共同點能夠讓我們做出兼顧營養與美味的料理。所以我們是否能夠跳脫出單調的【支持】或【反對】的選擇,嘗試著去找尋背後共同的期望與理念。我想這是我們還在努力的:)


  精彩的除了文章本身以外,底下的留言討論也是值得大家看看然後想想。有的人認為該篇文章是對核能流言終結者的汙衊,也有人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我想正因為大家有機會討論,所以我們才能夠找尋出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單純的一言堂:)


再跟大家分享一段朋友看完文章後的感想,文章如下

大致還不錯,但是作者不免於一些盲點,有幾點可以說說。


首先,作者提到科學真理。科學尋找「真理」,這是以前科學史的命題,科學家給自己皇袍加身。現在比較長進的科技史比較不這樣談,而是談「知識」的形成,這就要經過「協商」,做實驗生產論文的過程就在協商,同儕審查也是協商的一環。廣義來說科學知識要經過「社會過程」才能產生「形成或發現科學知識」的共識。


其次,回到科學知識的普及化問題意識,這假設一群科學菁英形成共識後,如何說服以為知識普普納稅人相信的過程,就是如何將科技知識轉成淺顯易懂的文字讓這些社會組的能夠恍然大悟啦,大家就會了解重力場,弦論,量子物理這些到底是甚麼啦。這是一種迷失,學界稱之為「赤字模型」,以為大家科學素養不足,這一樣走不出科學救國救社會的傳統。


文末講到重點,信任。科技與社會的衝突不在科學知識不夠普及,而是科技人壟斷資源,霸佔解釋權,用科技製造社會問題,卻無法與社會溝通,面對科技爭議只會把實驗室淨化的結果當作神符,以為燒灰加水要大家喝下就萬事OK,常常不願意攤開真實結果,迴避問題,因此失去社會信任。例如面對科技污染,公民自立救濟而來的知識過程總不被科學社群認真對待,其實這就是科學知識,面對社會問題的科學知識才會健康,否則,那是蒼白無力的知識,後者了只能為科學家自身向社會搶奪有限的科研經費而已。


*1:美國科普作家,強調科學懷疑的重要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Shermer

*2:科學人雜誌網站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columns&id=1844

*3:【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

http://www.ted.com/talks/michael_shermer_on_believing_strange_things#t-300772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穹顶之下-我們都生存在同樣的一個世界之中



===摘錄自影片<穹顶之下>===
柴靜:環保部門有這個義務權力
油店老闆:「你有這義務但沒這權力」
這句話,道出了某種事物的本質。
=======================


  在看這部以演講模式所拍攝的紀錄片中,我中斷了好幾次...這影片中所包含的訊息與畫面,令我回想起當初讀越多環境汙染相關的資料時所感受到的一種絕望感...我們像是失控的火車頭,一路衝向斷崖去,但我們似乎已經過了那個煞車的臨界點。似乎已經來不及了的焦慮感,曾有一段時間一直讓我睡不好覺,因為那就根本否定了我所努力的方向以及一直以來所做的事情。直到後來偶然與一位環境教育的前輩聊天時,我把這個苦惱告訴了他,他告訴我說以他自己的觀察與判斷,他覺得台灣的生態環境早就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了。我問他說:「如果回不去了,為了什麼,還一直在環境教育上努力呢?」他笑了一下說:「啊~不然咧?」就開了其他的話題沒有在談到這一塊。之後我想了很久很久,我認為或許這就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做了機會可能有0.000001%的機會能改變,但不做的機會就是零。為啥不做呢?既然我們放不開的話。後來就對這個疑惑找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就做吧。
  曾經有人說專制政權的好處是上行下效,由上而下的命令比較能夠發揮效果。但是...在這個影片當中,卻充斥著我們台灣也有的問題。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合格但卻汙染重重、有法規卻沒執行權等等等...

無論在怎樣的體制下,【人】,始終才是真正的問題來源。

  在柴靜的影片中裡面所產生的霾害的照片讓我想起六輕旁的麥寮...六輕問題我想有許多報導*1都有述說就不贅述了。請大家參考環資的網站新聞報導或是六輕工安事件資訊網*2中的紀錄。
如果我們現在不改變,或許影片的畫面就是台灣未來的模樣。


經濟發展到底要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呢?

  台灣有全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相信對空氣的危害度也很高,一些支持核能的朋友也常提到為什麼大家不願意支持對具有排碳少很多很多的核電廠。(就我而言對於核廢料後續處理到底又會排出多少的碳?是否能有一個不受地殼運動影響,萬年不變動的最終處置場安放核廢料?核災風險評估嚴重被低估,並非真正的狀況?目前人類技術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核災影響?在這些問題還沒被回答之前,我還是無法支持核能)我能夠明白他相信著什麼,但也明白不能夠全部人都去支持某一項技術,而不去考慮替代方案是什麼...但這個替代方案是什麼呢??對我來說還是從人們的行動開始改變起。我覺得,我們其實並不是真的需要消耗這麼多的能源。前天在社區環境教育的課中,順美老師與我們分享看了一部紀錄片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3

  從中我看到若人們願意改變,其實我們並不是沒有機會。就是需要大家共同認同這樣的理念以及發展。我們可以做的更多,而不是只剩下對自然的掠奪,對生態的掠奪,對生命的掠奪,對人的掠奪。我認為節能並不等於經濟衰退,而是如何有效率的使用,合理的在使用資源來維持現有的舒適度,才是我們談論環境保育以及永續發展的用意。很多人誤會了,誤會說談環保都不關心人,只關心那些花花草草野狗野貓牛啊羊啊熊啊等植物動物。其實所謂的救地球,是救地球上的人啊...
  到影片的2/3幾乎都是讓人低頭,感到無力的案例。但是到了後面,柴靜開始提到英國的倫敦也曾經是霧霾之都*4,而洛杉磯在1940年代也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5。這兩個城市至今,環境已有了大規模的改善而且他們的經濟並沒有隨之削弱,反而更加改善。


  最後我引用穹顶之下影片中的話語作為結語,希望我們都能夠做出最好的判斷與決定,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但是我想,做出一個能夠符合自己道德良知判斷的行動。那必然就是一個好的嘗試的。但願每個人的小小努力,將改變這世界,讓祂更加美好。

====
城市給了我們個人的自由
也給了這個國家三十年來的繁榮
未來還會有三四億人要進城
這個必然到來不可避免
他們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不可思議的文明和財富
但是假如用投資拉動工業和拉動城市發展的模式不改變的話
結果會是什麼...
====
*1-台塑六輕
*2-六輕工安事件資訊網
*3-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 影片
*4-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1952%E5%B9%B4%E4%BC%A6%E6%95%A6%E7%83%9F%E9%9B%BE%E4%BA%8B%E4%BB%B6
*5-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http://www.people.com.cn/BIG5/huanbao/56/20011128/614777.html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從環境嘉年華蛻變成環境文化!!



  剛看到莊孟憲老師臉書上提及的英國所進行的濕地生態普查*1,讓我想到日本石川縣的家燕調查*2從1972年開始至今已有43年的歷史。石川縣的國小六年級的孩子每年5/10~5/16號會就家裡附近依調查單*3上的問題來觀察燕子並做紀錄。而孩子們所做的記錄會交由老師登錄至「家燕觀察網站」中,而累積了43年的家燕資料就是環境變化最好的依據之一。在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之後,也依據著家燕調查的狀況來確認環境被核災所影響的程度*4。

  我認為台灣還在孕育著對故鄉土地的認同以及環境守護文化,目前在台灣的NGO推動下,開始參與國際上的環境運動,如世界地球日(Earth Day)*5、世界一小時(Earth Day)*6、國際淨灘運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7
  以前曾聽長輩批判台灣都在辦環境嘉年華會,活動大家都玩得很開心,但活動之後就沒了? 到底這樣的行動累積了些什麼??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我才有一些想法能夠做一個回應。
  
  從每一次行動當中,我們都能夠讓參與的民眾得到行動的經驗以及對環境的省思與想法。重要的是若能持續累積這樣的體驗,我們就能夠把活動的效益,從環境嘉年華會當中累積成為環境文化。讓人們自然而然實踐環境守護的行動,而非僅停留在認知上,那是我們正在努力,還在努力的目標。雖然那是個非常非常非常遠大的夢想,但我想我可以成為這個夢想的墊腳石,讓未來的人們實現這個夢想:D

*1-
莊老師臉書原文:
「不一定要針對很稀有的生物,有些時候常見物種的消失,對一般民眾來說可能更可以感受環境變化,就算沒什麼變化,知道生活中的老朋友還在,也好。
英國淡水棲地信託(Freshwater Habitats Trust)的大量蛙卵計數活動(Freshwater Habitats Trust),針對生活周邊的池塘中產卵量大的且常見的林蛙common frog和大蟾蜍common tord進行監測,每年春季由民眾透過這個網站回報,問題簡單明瞭,對一般民眾而言參與調查很好上手。

*2-ツバメかんさつ全国ネットワーク 石川県総調査
(日本全國家燕觀察網站 石川縣總調查)
問卷問題大致如下
(1)成鳥數量(在現場飛的燕子不算進去),
(2)目前使用中的巢穴位置(與老舊巢穴個別計算),
(3)老舊巢穴(目前沒有使用的巢穴)

*7-2014淨灘成果-關心海洋、拒絕塑膠時代
https://www.sow.org.tw/blog/75/20141202/3272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請不要用出賣人民的食物安全換取那無感的經濟發展

       工程師為了提升農業工作的效率,產生了單一作物的耕種方式。違背了大自然原本多樣性的平衡狀態。大自然創造出種類繁多的物種,人類卻熱衷於將之簡化,以至於自然界世代演替所產生個物種相互牽制的動態平衡系統遭到破壞。

       線性思考的方式能夠解決單一面向的問題,但是也往往製造出另外新的問題。現有政策似乎僅停留在遇到問題然後研發出方法解決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是又產生了另一個新的問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改變耕作方式增加產量,人們營造出合適單一作物的環境時,使該作物產量大增。同時也為以該作物為主食的生物擴大其生存條件。便產生了在原始農業社會中少見的蟲害問題。為了防止蟲害,研發出以噴灑各式農藥的方法來抑制害蟲的出現,其效果相當的好。


       照理來說人們應該能夠享受產量大增的好處,又能夠降低蟲害對產量的影響。可惜農藥並非沒有副作用。「美國南方產棉的農村,因為噴灑噴灑砷的緣故,養蜂業已經完全絕跡;長期使用含砷農業的農夫,罹患了慢性砷中毒,家畜也被毒死。空中飄浮的噴霧微粒,從藍莓園擴散到鄰近的農場,汙染河水,毒死蜜蜂和牛群,也使人生病。」*1只是人們在當時尚未發現新的問題在哪裡。問題一直累積與潛伏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逐漸浮出檯面上。Rachel carson女士觀察環境惡化的變化,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出農藥對整個環境以及人類的危害。讓民眾認識隱藏在作物產量增加背後的耕作方式與農藥對整個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產量增加後蟲害也隨之增加,為了解決蟲害便使用了農藥,農藥卻造成環境汙染影響人與萬物的健康。「數千年來人類的文明進程似乎透漏了另一種訊息,也就是人們自認控制能力達到高峰的時候,往往卻會帶來各種『不可測』的後果,這些後遺症包括大規模的戰爭、殘酷的種族滅絕、核子災難、生態浩劫、新型疾病等等。換句話說,在現代社會裡,『人為』的災害經常超過地震、颱風、水旱災等傳統的自然災禍,而成為威脅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風險源』」*2

  Rachel carson女士在《寂靜的春天》(李文昭譯,1997)書中提及「化學物質使用不到二十年,人工合成的殺蟲劑就已經遍佈生物界和無生物界的每個角落;在大部分主要河流,甚至看不見的地下水源,都可以查驗到」、「除草劑只對植物有毒,對動物無害的說法已經廣為流傳,不幸的是這是不對的。除草劑包括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化學物質,對動物與植物的組織都有影響。」*3

  人災所影響的層面以及次數已經遠大於天災了,在《寂靜的春天》書中Rachel Carson女士以科學方式解析案例向人們提出警訊,引起後人逐漸意識到環境逐漸惡化的現況,並採取行動以彌補前人所釀成的災害以及預防未來的災害。

  每次煮著來自朋友分享給我的蔬果時,都只要簡單地用水將灰塵及一些還在睡的蟲兒洗去後,放入煮開的熱水中沒多久就是一道美味的蔬菜湯,一點都不用擔心農藥的問題。因為朋友給的菜不是拿來賣的,只是自己吃的而已。簡簡單單,什麼節氣長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大範圍的耕種,所以也沒有嚴重的蟲害,噴噴辣椒水就可以讓自己吃個痛快。

  安心的食物,是人的基本權利,不該推銷便宜卻有害的食物。 從國外來的作物絕大多數都是大規模的經濟作物,侵蝕台灣糧食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的飼料用基改黃豆,在美國是人不吃給動物吃的,美國人不吃,所以便宜輸出,賣到台灣做成豆腐、做成豆腐乳及各種人吃的東西。雖然便宜,但是吃了對健康產生影響不就是現在省起來讓以後看病用? 

  2015/01/15食藥署官網的公告中指出:「修正草案經國人膳食攝入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審核並會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整體考量國內農產品殘留農藥情形,【計增修訂247種農藥之殘留容許量】,以期在保護國內消費者飲食安全之前提下,讓國內殘留農藥標準更加完備。」*4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提升標準,為食安嚴格把關。但讓我們重新看看目前現有尚未被修改的法規「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第 三 條 禽畜水產品除外之食品中農藥殘留量應符合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表,詳如附表一。該表中未列者,均不得檢出。」*5 也就是說現行的法規是指除了官網附件列表*6中有【列出的農藥】才可以使用,而且不得超過法定殘存量,而列表以外的一律【不能被檢驗出】=【不得使用】 因此【計增修訂247種農藥之殘留容許量】不就等於【最多會從原本不得使用的農藥當中,開放出247種,允許它殘留在食物上。】 

  所以當食藥署說是加強管制時,我實在是不太能接受他的講法。這種感覺就很像原本是從你手中拿走一張一百塊,給你九個十塊錢還跟你說你從一張紙鈔賺到九個硬幣一樣。 

  台灣自古就是糧食產區,政府卻一再開放國外廉價食品滅農及危害人民的健康。什麼錢可以賺,什麼錢不能賺。我認為這應該是大家一起思考的。若有不完整或是不正確的地方,再麻煩大家一起補充了。


*1、*3:李文昭譯,1997,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台北市,晨星出版社。
*2:汪浩譯,2004,Ulrich Beck著,《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4:預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加強食品殘留農藥管理(食品藥物管理署)
http://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12033&chk=7b275c35-f886-4e6d-81f5-9cbdd2ae4ecf#.VL_EI0eUd8F

*5: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網)
https://consumer.fda.gov.tw/Law/PesticideList.aspx?nodeID=520

*6: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附表一至附表四(中文版).pdf
http://consumer.fda.gov.tw/DownLoadMethod/ashx/downloadFile.ashx?id=6187&typ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