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蝦想]虎媽戰歌讀後感,用心栽培與揠苗助長之間?


[蝦想]虎媽戰歌讀後感,用心栽培與揠苗助長之間?

虎媽戰歌這本書,最早是在誠品書店時看見封面時,當我看見封底介紹中寫著[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代表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週末時練習時間還要加倍)]。光看見以上的文字就讓我以為這又是一個所謂成功的人寫出一本恐嚇家長,強調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卻從未看見有多少的孩子根本連終點都跑不到的書。後來得知這本書成為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TIME雜誌為虎媽戰歌做了個報導,也在美國當地引起一陣東西方教育的差異性的討論風潮*1,我就對這本書產生了好奇心,倒底是怎樣的內容,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或反思呢?但對當時的我來說也並沒有這麼強烈的動力讓我想要馬上去借到這本書來看。這本書也就漸漸被我淡忘在記憶當中了。
直到最近要去台北車站附近的台北市立圖書館長安分館借書時,當我走進大樓的電梯準備要按下圖書館樓層的按鈕時,才注意到當天長安分館休館。當我失望地從圖書館走到車站時,想到之前在火車站月台入口處旁邊發現全自動化的借書站,就想說跑去找看看有沒有自己有興趣的書。在借了「邊界的」、「一位位移民的告白」、「我的小革命 永續生活」、「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思考就會不一樣」之後,恰巧在陳列架上看見了虎媽戰歌。抱著姑且一看的心情就按下了書籍編號,拿了這本曾經因為我的偏見而放下的書,放進了我的背包。

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我的銳氣的…from 前言

這個前言就已經將整本書說明完畢,一開始是虎媽以童年時期雙親對她的教養方式為基礎來對待自己的孩子。虎媽的爸爸-虎爺的原則是「絕對不要抱怨、找藉口。學校就算有什麼事看起來不公平,只要加倍努力,表現再好一倍,證明自己的實力就好。」;而虎媽的媽媽-虎嬷的原則是「好酒沉甕底。」,虎媽將其解釋成「一定要拿第一,這樣才有可以謙虛的本錢。」*2

於是虎媽為蘇菲雅與露露兩個孩子訂了十條絕對不準她們去做的事情。
一、        去別人家過夜
二、        參加朋友聚會
三、        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四、        抱怨不能參加學校話劇演出
五、        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六、        自己選擇課外活動
七、        任何一科成績低於A
八、        沒有每一科都拿第一,除了體育和戲劇以外
九、        彈奏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十、        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3

看起來這個家庭感覺上並不是孩子的快樂天堂,第一~三項遏止了孩子的社交圈,第四項壓抑孩子的情緒。第五、六、九、十項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第七就是標準的成績取向。在現代重視孩子自主學習及快樂學習時,虎媽還在使用中國傳統方式管教她的兩個孩子。這本書的確是相當能夠引起大家討論的。除了以上十項禁止之外還有以下七大原則:(一)學校功課永遠最重要;(二)A-就是壞成績;(三)孩子的數學程度必須超前同學兩年;(四)絕對不能在公開場合讚美自己的孩子;(五)孩子不認同老師或教練的看法時,永遠要站在老師或教練那邊;(六)孩子獲准參加的活動,只限於那些最後可以捧回獎牌的;(七)而且捧回家的非是金牌不可。*4

        在這樣的嚴法之下是虎媽一顆求好心切及為孩子尋找名師讓孩子更能夠成長茁壯。並相信孩子必定能夠因勝利而獲得成就感。虎媽並不期盼孩子能夠馬上懂得她的用心良苦,也寧願扮演著黑臉的角色去刺激(亦或是逼迫)孩子往更高的境界邁進。在書末蘇菲亞與露露都對虎媽表示感激之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並不是來自於理性而是自然而然的互動關係所慢慢建立的。嚴苛的表面之下蘊含著與孩子互動,並真情交流的一面。才能夠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虎媽的情感與愛。    白臉容易,黑臉難。我想沒有人會捨得讓自己心愛的孩子痛苦。在書裡面虎媽提到他對於家裡面養的狗只要會一些簡單的事情就心滿意足了,但對於自己孩子的表現卻總是覺得還可以更好。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爭吵,孩子與自己彼此放聲嘶吼,虎媽如同傳統的中國父母一樣給予孩子加以更多的威嚇甚至羞辱,直到衝過了孩子的極限時,自己也被自己的堅持逼迫到極限時,最後因為擔心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毀壞,選擇了放下,讓孩子做選擇。

        回想起我們家對待我的方式也是亦然如此,老爸在我求學階段總是在嘴邊掛著說:「你頭腦這麼好,為什麼不好好念書呢?」,每當我聽見這樣的話語時,我總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我並沒有這麼喜歡念書,光念書又沒有用。但當我自己長大了之後,才注意到這句話下面他的想法是對我的能力的肯定與信賴,覺得我怎麼沒有好好自己的天賦而惋惜。但是我自己還是覺得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步調,我很愛你,但我並不想成為你腦海中的那個我。而是成為我自己。所以我自己在跟孩子對話的過程當中,我努力地把焦點放在孩子當下每一刻的表現,好的,誇獎,可以改進的,跟他分享我的看法。我覺得孩子往往不是因為你說得有道理而照你的話去做,而是因為愛你並在乎你的感受所以才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現在台灣教育理論已經從三十幾年前的恨鐵不成鋼、不打不成器,嚴師出高徒的狀況演變成耐心引導、仔細聆聽並發掘屬於孩子的優點的走向。一個是以長者的角度出發,另一個則是由孩子的角度出發。兩者各有長處也不能說到底哪個好,但我想相同之處就是願意用心在孩子身上。我們似乎都在這樣的矛盾中成長及對待孩子。

嚴苛的磨練到底是屬於用心栽培,幫助孩子。還是揠苗助長,害了孩子?有些孩子因此在學業事業都成功,有些孩子因此喪失對學問的耐心與胃口。實在是很難去評判說到底怎麼對帶孩子才是最好的。唯有因材施教,不只關心孩子學習狀況也能夠看見孩子心裡面的狀況,才能夠完整的將大人的愛與期待傳給我們的孩子。

        最後要推薦天下文化總監兼總召集人 余宜芳為這本書所寫的序
在愛裡投降-關於虎媽的戰歌給大家做為結束,我非常喜歡這個序的標題「在愛裡投降」,非常精準地點出了虎媽威猛的外殼之下,所蘊含著那顆細膩又脆弱的心,與大家分享。

        書名雖然頗有殺氣,「虎媽的戰歌」說的其實是強悍無比的虎媽,最後在愛裡投降的故事。
  許多年來,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不斷被問:「妳是怎麼培育出這麼優秀可愛的兩個女兒?」終於,她提起筆,誠實,甚至稱得上「勇敢」地將一個性格堅強且自律律人的「虎媽」,如何以鋼鐵般的意志力教養兩個女兒與兩隻狗的過程,酸甜苦辣娓娓道來。
  誠實的代價卻不小。戰歌一出,震動全美外,引發國際注目,甚至出現情緒激動的美國父母揚言要對蔡美兒不利。許多並未看完全書,僅從媒體摘錄或報導中獲得資訊的讀者,激動地對蔡美兒大肆撻伐,特別是她一些明顯「政治不正確」的教養規則,例如:不准孩子去別人家過夜、參加朋友聚會、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成績低於A、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她是控制狂、這種方法是虐待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與自信心、這會養出不能獨立思考判斷的機器人----」各種攻擊一波波湧過來。
  然而,如果僅憑片段或斷章取義的資訊,大家很容易只看到她的嚴厲,看不見她又深又濃的母愛。只看到她對女兒們的高標準,看不見她一年365 天一天24 小時的陪伴與犧牲。只看見中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價值觀;卻看不見一個母親最深切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有天賦能力,父母的適時引導可以啟動正向循環,透過不斷自我挑戰,激發出孩子的自信與企圖心,發揮潛力成就未來。
  最重要的,全書後四分之一,虎媽在經歷最親近的妹妹與生死掙扎、小女兒露露的青春期叛逆後,終於了解:做為母親,她其實不必那麼掙扎那麼累。愛與紀律,不應該是一條鋼鐵織成的防線,而應柔軟可調整。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天賦與性格,何時該嚴格要求,何時該放手尊重,父母要有判斷的智慧。
  原書封面上,作者點出本書真正的主題:「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我的銳氣的。」
  作者以一種坦率幽默風格,書寫她身為華裔母親,在美國如何「不合時宜」地堅持中國教養哲學,字裡行間不時透露透露出無奈與自嘲。例如「我下定決心,就算把命豁出去,也要教養出聽話的中國小孩(在西方國家,聽話這個字眼通常會讓人聯想到狗和種姓制度,然而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這可是美德)。
  露露走到屋外,一臉不服氣的看著我。 ------- 我不得不立即更改戰術;這一仗輸定了,何況我還有被兒福機構關起來的可能。
  我風馳電掣地改變路線,開始說好話、苦苦哀求、甚至不惜賄賂,要露露回到屋裡來。等到傑德和蘇菲亞回家時,只見露露心滿意足的泡著熱水澡,拿布朗尼蛋糕沾一杯冒著騰騰熱氣的棉花糖加熱巧克力吃。不過露露也低估了我。我只是在重新整裝罷了。戰線已經拉開,只是她還搞不清楚。」
  「很多人讀不懂我媽媽的幽默。」書出版後,小女兒露露接受採訪時說。大女兒則在《紐約郵報》撰寫公開信感謝她的虎媽:「我承認,擁有像你一樣的母親不是輕鬆的事,我也曾經希望可以少上一些鋼琴課,多和朋友出去玩。但現在我十八歲了,即將離開虎媽的羽翼,我很高興妳和爸爸用這樣的方式養育我長大----」在這封感性的信中,蘇菲亞最感謝的是,虎媽讓她體驗到用盡身心每一分力量、將潛能發揮到極限的美妙滋味,「即使我明日死去,我也覺得已活過110%的無憾人生,為此,謝謝妳,虎媽。」
  看完全書,也許你會發現,虎媽走過的中西教養價值觀的掙扎,你我其實並不陌生。台灣的父母們,何嘗不是在在矛盾中擺盪?一方面希望孩子快樂學習無負擔,一面又將小朋友送往各式補習班加強功課學習才藝?如果我們夠誠實,每個台灣父母內心,多多少少都隱藏著虎媽的影子吧!
  這不是一本傑出的菁英母親得意洋洋分享「成功」經驗的教養書,而是一個母親與兩個女兒透過寫作療癒的真實告白。我們不見得會認同虎媽的教養價值觀與某些極端的教養方法,但她走過的路,絕對可以提醒與啟發每一個父親與母親。


*1:相關報導

*2:虎媽的戰歌P.33
*3:虎媽的戰歌P.11~12
*4:虎媽的戰歌P.14

沒有留言: